致友人书:阿尔泰牧民古丽娜的冬牧之歌
吾友雅鉴:

见字如晤。久未通函,常念京华灯火,然今夜阿勒泰风雪卷地,炉火噼啪间,忽忆君昔年嘱我书边疆风物,遂展纸执笔,为君细述古丽娜一家冬牧故事。

阿尔泰山脉今晨覆三尺新雪,穹庐四野如坠素纱。古丽娜策马立于坡顶,毡袍缀霜,眉睫凝晶,遥指山坳处星点毡房笑道:“瞧,那是我们的‘冬窝子’。”哈萨克语称“克斯套”,意为避风之地——背倚岩壁如屏,前临冰封河道,枯草覆雪处,正是羊群刨食的宝地。

雪后阿尔泰山坡,哈萨克女牧民古丽娜骑着马立于坡顶,穿着霜覆毡袍,眉睫结冰,遥指山坳处的星点毡房,背景是覆雪山脉和枯草雪地,场景广阔苍凉。

暮色苍茫时,我随她踏入毡房。铜壶煮着滚烫的骆驼奶,她以银勺舀起奶皮子调入我碗中,氤氲热气里讲述迁徙艰辛:“上月转场时突遇‘加勒阿苏’(暴风雪),三百头羊困在山口。祖父唱着先祖传下的劝羊调,硬是劈开风雪路。”壁毯上悬挂的冬不拉倏然轻颤,仿佛风雪声仍在弦上呜咽。

毡房内部炉火旁,古丽娜正用银勺将骆驼奶皮子舀入碗中,热气氤氲,壁毯上悬挂冬不拉乐器,氛围温馨而带有历史感。

深夜守羊归来,古丽娜解开发辫抖落雪霰,从桦木匣取出手抄本。羊油灯下,泛黄纸页记载着七代牧人的冬牧经:“大雪封山前储三千捆苜蓿”,“怀羔母羊饮温水防冻”……最惊心是光绪廿三年那页朱批:“暴雪连月,百畜俱殁,唯留种羊拴于毡柱,幼子裹皮睡其腹下得活。”

前日我亲历冬羔分娩。母羊在零下三十度哀鸣,古丽娜竟割开皮袍将羊羔贴胸暖着。她裹着破毡瑟瑟笑道:“爷爷说牲畜是长生天借的,少一只都得拿命护。”此时远处传来柯尔克孜牧人的呼麦,苍凉声浪撞碎在冰谷间,恰似雪山千年叹息。

零下三十度雪地中,古丽娜割开自己的皮袍紧贴新生羊羔保暖,裹着破毡发抖,背景冰谷和雪山,凄凉呼麦声隐约可闻。

今晨离别时,她以红柳枝在雪地画符:“这是‘苏莱曼护畜纹’。”又赠我野蔷薇根雕的奶勺,纹理如牧道蜿蜒。“等四月‘纳吾鲁孜’节(春节),骆驼蹄印里冒出第一株草芽时,您再来看春牧场啊!”

炉火渐熄,窗棂已透鱼肚白。君若见此信,且看笺角所缀银灰色绒毛——此乃阿尔泰雪狐毫尖之毫,系古丽娜听闻君爱书法特意猎得。寒疆故事不止于苦寒,更在冰霜里淬炼的人性辉光。

纸短情长,山风正劲,且托它吹去牧歌半阙:
「雪压穹庐夜未央,冰河饮马月如霜。
毡房奶勺温旧史,春草深时路更长。」

即请冬安!

友于阿勒泰铁热克提乡冬牧场
乙巳年仲冬望夜


  1. 冬窝子:牧民冬季牧场,多选背风向阳山谷
  2. 劝羊调:哈萨克古老牧歌,风雪中引导牲畜
  3. 苏莱曼护畜纹:游牧民族传承的牲畜保护图腾
  4. 书笺缀毫:阿尔泰雪狐冬季毛锋最劲,制笔珍品

此文融汇哈萨克谚语、柯尔克孜歌谣、清代牧民笔记及当代牧区实况,以书信之私语传递边疆之壮阔。古丽娜与暴风雪共舞的日常,恰是千年牧道生生不息的密码。